廿年·廿人丨孔令绍:春风化雨四十余载,播撒“好家风”万千籽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昨天11:09 1043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张艳 夏明星

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,孔令绍的名字早已与“宣讲”二字紧密相连。作为孔子第七十六代后裔、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,他扎根基层宣传一线40余载,足迹横跨20多个省市,累计宣讲3500余场,受众超百万人次。从传递党的声音的人民宣讲员,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“传薪者”,孔令绍始终以热肠与信仰,把深刻道理送进群众心坎,让优秀家风传向四方。他也因此荣获 “中国好人”“ 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”“全国十佳优秀辅导员”“山东省优秀退休干部”“山东省道德模范”等诸多荣誉,还成为全国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。

以“百姓话”传党声,让政策入人心

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多读诗文,文笔会优美流畅,说话能出口成章,自然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……”前不久,孔令绍到曲阜市尼山中学讲课,作为曲阜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、曲阜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,他从“诗礼庭训”的故事娓娓道来,围绕“好习惯、守规矩、好读书、会思考、善记忆”,以形象的事例阐释美德教育里的儒家智慧。有学生家长听完感慨:“这些鲜活生动的家庭教育故事,让我真正明白了孩子的行为养成与家庭密不可分。”

“基层宣讲,得让群众听得懂、记在心,不然就是白讲。” 这是孔令绍常挂在嘴边的话。1984 年进入曲阜市委宣传部工作起,他便锚定“接地气”的宣讲方向,把党的创新理论化作群众听得懂的 “家常话”:面对乡村百姓,他拿身边事说道理,穿插互动问答,让听众坐得住;面对青年学生与机关干部,他便深钻理论深度,结合实践案例引发思考;遇到矛盾纠纷频发的村庄,他主动上门讲政策、析情理,几番宣讲下来,曾经闹哄哄的村庄成了平安建设先进村。

“基层宣传干部最该做的,就是及时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心坎儿上。要以群众的语言、群众的视角,用身边的实例说事明理,让基层群众不仅能够听到党的声音,更能听懂党的意图。”孔令绍认为,宣讲员不能只做理论“传声筒”,还要做群众的“翻译官”。群众听得懂,才是宣讲的关键。

这份“懂”,源于他对理论的深学细悟。即便年逾七旬,孔令绍仍保持着每天读书、做笔记、看新闻的习惯,“老话说得好,要想给人一杯水,自己就要有一桶水。”为让宣讲更贴实际,他辗转乡村社区、企业车间,听群众唠家常、问需求,他与好多车间工人、乡村农民都成了好朋友,因而把百姓的心声变成宣讲的“活素材”——正是这份扎根泥土的真诚,让他的宣讲一张嘴就爆场,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切实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
离岗不离“宣讲岗”,15载坚守践承诺

2010年,孔令绍从曲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任上离岗,2013年正式退休。那时,他向党组织郑重表态:“我虽然工作上离岗了,可党员永远不会离岗,我将一如既往当好党的义工。”一句承诺,化作持续15年的坚守。

退休后,他扛起庄户宣讲团团长的重担,带头宣讲红色故事,群众夸他“人家讲党史讲得像说山东快书一样,俺愿意听”;创办“曲阜市民大讲堂”,定期推送文化讲座,“大讲堂”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农村、进学校,成了群众家门口的“精神课堂”;依托关工委平台,春节讲年俗,清明说渊源,重阳话敬老。如今,年过七旬的他仍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,每年宣讲近百场,受众达数十万人次。

时代在变,他的宣讲阵地、宣讲方式也在拓展。他撰写《曲阜赋・东方文化的密码》《新三字经》《中国家风》等诸多校本教材,成了曲阜一中、杏坛中学、实验小学等学校传统文化大课堂的受聘讲师;在网上直播《孔庙里头说教育》,单场观看量超3万人次。他给莅临曲阜的藏族同胞讲家风,刚开讲便有一位年轻同胞站起来:“孔老师,我听过你的课。两年前,你在线上曾给我们讲家风。”在孔令绍的影响带动下,曲阜如今有几十支宣讲队伍长期活跃在基层一线,犹如春雨浸润着人们的心田。他在齐李村宣讲完孝道文化,一位 80多岁的老人特意找到他:“讲得真好,听着得劲儿。我在后面看不清你的模样,就想过来看看你。” 这质朴的话语,是对他多年宣讲的价值认同。

不仅是宣讲,群众有求他必应。曲阜一家养鹿的企业请他写点东西,他写了散文《鹿鸣声声》;为种茶的企业写了《孔府茶赋》;为生态农业小镇写了《海棠小镇的流苏》;为尼山、石门山等十几个文化地域写了“地方赋”。这字里行间,藏着他对家乡的深情。河南省巩义市农村的朱萌萌评上“全国十佳孝女”,其父请求为其写篇文章,他马上履约,彰显的是他对人性的关怀。2017年央视“家乡的年味儿”采访里,他系统讲述春节里的传统文化;2019 年《记住乡愁(曲阜篇)》拍摄时,他祖孙三代同台讲家风,让曲阜的文化故事像云一样飘向远方。

小家暖风润万家,以文化人续文脉

“明是非,知廉耻,懂礼让,守本分。祖先孔子首创‘诗礼传家’,为孔氏家风奠定了根基。”在孔令绍眼中,孔子“诗礼传家”的家风可概括为“有文化,守规矩”,这也成了他深耕家庭家教家风的起点。

“文化传承是家风传承第一位的重要元素。”这句话是孔令绍在他爷爷身上习得的,他也一直在子孙身上践行着。孔令绍5岁丧父,自小就跟饱读诗书的爷爷学习,听爷爷讲历史、讲人生、讲知识。后来,他将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,讲给孙子听。“让孩子学知识、学文化,不是为他出人头地,而是让他知书达礼,有健全的人格。”孔令绍如是说。

言传之外,孔令绍更重视身教。在家中,他对上孝老爱亲,所有亲眷皆照顾妥帖。母亲弥留之际对他“老实忠厚修子孙,尖酸刻薄损后人”的教诲,深深刻在他的心头。对待儿孙,他以“诗礼传家”精神-严加管束。为让孙子养成阅读习惯,他在家中专设读书角,闲暇时间便陪着读书练字。如今,孔令绍一家三代都加入了家风宣讲行列,他们都中规中矩,让“家风”由无形的意识化作了有形的规范。

为让好家风播撒更广,他创新编排“孔氏家风”小情景剧,寒暑假义务演给来曲阜的研学团体看;编写《中国家风》少儿版,用讲故事的方式为3-6岁的孩子进行启蒙教育……“了解好家风,弘扬好传统,并在生活工作中践行,这既是对先辈遗风的赓续,更是对后辈成长的期许。”孔令绍的话语里,满是对文脉传承的担当。

四十余载春秋流转,孔令绍以宣讲为笔,以真诚为墨,在基层写下优秀传统文化“传薪者”的答卷。无论是党的声音、传统文化,还是“诗礼家风”,经他传递,都化作春风化雨的生机——这勃勃生机里,有老党员的坚守,有文化人的赤诚,更有中国人对“美好”的代代向往。

责任编辑:李腾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