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这家戒治中心,如何把“我想戒”变成“我能戒”?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昨天15:16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栾海明

“这里不是‘关’人的地方,而是‘打开’人的地方。” 一名在山东省生建八三医院自愿戒治康复中心接受戒治的人员,用这句话道出了自己在中心的真切体验。在毒品戒治康复过程中,不少人虽有 “我想戒” 的意愿,却常因各种难题难以转化为 “我能戒” 的行动,而这家中心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,成功破解了这一困境。

认知重塑:从 “要我戒” 到 “我要戒”

在认知层面,该中心深知传统说教式禁毒教育存在 “听不进、记不住、用不上” 的痛点,创新推出多种特色活动助力康复人员实现从 “要我戒” 到 “我要戒” 的转变。

中心以真实案例改编剧本,让康复人员在剧本杀的角色扮演中 “亲历” 毒品对人生的摧毁;开展以 “瘾” 字为核心的飞花令诗词大会,让大家在文学之美中触发自我反省;开设家属课堂,邀请康复人员现身说法,让父母看到孩子的真实蜕变,家所携手共筑防复吸防线。这些举措成效显著,认知课程参与率从 60% 提升至 92%,主动写下 “戒毒计划” 的人数也翻了 3 倍。

心理干预:将 “心瘾” 视作慢性病

面对康复人员普遍存在的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心理问题,以及由此导致的高达 80% 的复吸率,中心将 “心瘾” 当作慢性病来治疗。中心采用 “心理 CT”,通过沙盘结合量表,仅需 10 分钟就能测出康复人员的焦虑、抑郁、冲动指数;设置 “情绪笑脸墙”,康复人员每天拨动一次笑脸标识,负面情绪随之下降 1%,有康复人员表示 “像在给自己打针”;每月还会邀请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专家开展 2 次一对一辅导,为康复人员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。经过半年时间,康复人员焦虑、抑郁量表平均分下降 40%,夜间失眠率从 55% 降至 23%。

身体康复:把身体当 “银行”

长期吸毒导致康复人员肌肉萎缩、心肺功能退化,针对这一身体康复痛点,中心提出把身体当 “银行”,存健康、取信心的理念,制定了科学的康复方案。

方案包含三阶段运动处方,初期让康复人员每天进行 20 分钟快走,先让心脏 “醒过来”;中期加入八段锦和力量训练,帮助肌肉 “长回来”;后期开展点链式训练,如 “提水桶走直线”,模拟超市买菜、地铁通勤等日常生活场景,为回归社会 “彩排”。同时,中心还引入五禽戏、马王堆气功等中医养生方式,有康复人员反馈 “练完像给身体按了‘重启键’”。3 个月后,康复人员肺活量平均提升 35%,体脂率下降 5%,甚至有人在第一次跑完 5 公里后激动落泪。

温情关怀:从 “一个人战斗” 到 “一家人并肩”

孤独、被抛弃感是复吸的最大诱因,为解决这一问题,中心着力将 “一个人战斗” 变成 “一家人并肩”。

中心推出 “鲁戒通”App实现亲情联线,家属可随时查看康复进度,发送语音、照片;为康复人员举办生日仪式,许多人人生中第一次吹蜡烛,是由大队警察亲手点燃;实行陪护制度,未成年人强制要求家属陪护,成年人可申请 “情绪陪护”,让康复人员感受到陪伴的温暖,不再害怕孤独。这些关怀举措收获了良好反响,家属满意度从 70% 升至 98%。

闭环管理:从 “收进来” 到 “走出去”

为确保戒治康复全流程规范有效,中心用一张 “五维闭环图” 将各个环节 “钉死”,形成了从 “收进来” 到 “走出去” 的完整体系。

具体包括通过自愿申请让有需求的人 “收得来”,进行分类管理确保 “管得住”,制定个性化方案让康复人员 “留得下”,整合医疗、心理、康复资源实现 “治得了”,最后通过跟踪回访保障 “戒得好”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康复人员在中心的帮助下成功摆脱毒品困扰,踏上回家的路。有人在出所那天,悄悄将 “情绪笑脸墙” 上自己的笑脸拨到了 “开心” 一格,中心警察看到后表示:“那一刻我知道,他不会再回来了。”

责任编辑:栾海明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