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百多部小戏小剧熨帖人心,“沂蒙颂”再添新旋律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昨天16:48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高松 贺云龙

这个夏天,临沂因“小戏小剧”又火了一把。8月以来,当地举行了热闹的全市展演,15个夜晚,70多个剧目轮番登台,吸引线上线下近400万人奔赴。

就像广为传唱的《沂蒙颂》源自实打实的军民情深,没有炫目的舞台和专业人员,来自各行各业的表演者,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搬到一场场小戏小剧,用质朴和真诚传递出熨帖人心的情感力量,为《沂蒙颂》谱写出一曲曲新旋律。

幕后:生活为源泉,小切口映射大时代

8月24日,一个寻常休息日,孙贵华不到六点便起床收拾,来不及吃口早饭,急忙从兰陵赶往市文化馆。今天是小戏小剧《最是沂蒙红》创演团队的首次齐聚,半个多月后,他们将在临沂市大剧院,为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”进行表演。

上午9点,文化馆三楼的一间排练室传出紧密的讨论声。推门而入,6名演员与导演、编剧围坐一桌,虽未着戏装,演员们依旧沉浸在各自的角色里,导演专注于他们的神态、动作,甚至细致到一个字的语气,每一个建议抛出,都迅速引发一轮真诚又高效的碰撞。这般默契,很难想象是8人的第一次配合。

“剧本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迹为故事原型,讲述沂蒙红嫂为保证部队顺利渡河前往战争前线,用门板架火线桥的感人故事。”李珊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,也是这部小戏小剧的编剧。

所谓“小戏小剧”,指演出时间较短的小型戏曲、戏剧,演出时长一般在20至30分钟。长久以来,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,是各地发展绕不开“课题”之一。源自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自编自导自演的革命题材情景短剧《河湾情》,让当地主政者抓住了一枚破题“钥匙”。

2022年,临沂决定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、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,在全省率先实施“百部群众性小戏小剧创演工程”,强调全民参与,创作推出一批温暖明亮、启智润心的优秀作品,以此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

“小戏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、节奏感快,很多故事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,讲究小切口映射大时代,既有起承转合,又有浓缩推进,高度契合人们当下的观看习惯。”临沂市文化馆副馆长、临沂市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主任陈涛总结,这样的演出形式,编排方便灵活,观众参与度高,一经推行,深得大众青睐。据统计,临沂目前创作群众性小戏小剧600余部,数量居全省第一。

走进幕后才发现,一部优秀小戏小剧的诞生实属不易。5月接到编剧任务后,李珊翻阅大量资料、走访红嫂家乡与故居,以求还原故事最真实的情感与细节。在当日坐排前,剧本就已经过四轮修改,即便进入排演阶段,改动也随时发生,直到正式登台。

“我们每部上演的作品都要经过无数次的精心研讨、论证、排练。”陈涛说,不管是其他文艺作品还是小戏小剧,要留住观众,质量和艺术性就必须经得起大众的挑选检验。

台前打破观演界限、群众演给群众看

夜幕初垂,暑热稍退,文化广场上却早已人头攒动。临时搭建的舞台被暖光温柔包裹,台下,塑料凳、小马扎,甚至路边水泥台上都坐满了男女老少,晚来的人只能踮着脚站在外围。

台上,《那双血染的军鞋》正演到动情处。故事里,徐钢子新婚三日赴战场,在郯城大捷中牺牲,仅留妻子银花亲手缝制的那双军鞋,银花与婆婆捧鞋落泪时,不少观众眼里也蓄起了泪水。

连续半个月,第三届“沂河之夜”小戏小剧展演装点了临沂人的夜晚。直播间里弹幕滚动,天南地北的网友都为“接地气”的表演点赞刷屏。线上线下近400万人的心,在此相连。

这股热闹劲儿并不令人意外。当地人写、写身边事,从民间土壤生长出的小戏小剧最对老百姓的胃口。

翻看600余部小戏小剧作品,既有展现沂蒙精神的革命题材小剧,也有描述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创业小戏,甚至把笔触延伸到彩礼、孝心、人品等文明新风的实践,和廉洁从政等社会热点话题,作品无不贴近群众生活,真实可感。说地方话、演身边人、唱身边事,老百姓自然听得懂、喜欢看。更让他们欢喜的是,摆在家门口的“戏台”,无需买票,随时都能驻足享受。

只要有一方空地,就有小戏小剧的舞台。同样的,只要有一颗热爱表演的心,任何人都能站上这个舞台。打破观演界限、群众演给群众看,正是小戏小剧的最大特色。

在《最是沂蒙红》团队中,孙贵华算得上表演经验最多的人。此前在大型原创红色柳琴戏《前河湾》中,她曾扮演钟大嫂一角。除她之外,其他人多是普通职工,甚至头一次登台演出。

“大家因喜欢表演聚在一起,小戏小剧给了我们普通人圆梦的机会。”孙贵华16岁起就跟随庄户剧团送戏下乡,几十年来,早已离不开舞台。小戏小剧的火热,给了她更多登台机会。

小戏《老兵》的主演边宵,以前就在花卉市场卖石头,结识陈涛后,他也爱上了表演。在2022年山东省群众性小戏小剧评选中,《老兵》荣获一等奖。这背后,是临沂在市县两级创新成立了15个小戏小剧创演工作室,并与3个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,举办创演培训班、编剧导演演员培训班,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。

“从剧目曲目的选择,到演员、演出场地的搭建,小戏小剧都旨在让群众玩得开心,看的人感到精神慰藉,演的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这也是文艺演出回归文化惠民的初心。”陈涛说。

扩圈:汇聚文化与经济合力

三年过去,小戏小剧的热闹早已不局限于舞台。

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,戏剧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却随时代发展,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。小戏小剧出现成了新的希望,不少因人力、物力、财力而没落的庄户剧团,再次迎来“春天”,演出多了,甚至还演到了市级、省级大舞台。得益于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,传统戏剧也“改头换面”重新走到聚光灯下,成为文旅经济新的“发动机”。

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红嫂家乡旅游区,景区依托青代会旧址、老房子等具有年代感的场景,把发生在当地的红嫂乳汁救伤员、火线桥、战时托儿所等红色故事,植入到革命旧址、石头小院等特定场景中,生动再现当年革命、斗争、生活微场景,先后打造了《识字班》《战地医院》等沉浸式小院,上演小戏小剧,让游客近距离获得全方位的感官体验,观感极佳。

舞台之外,小戏小剧正汇聚成一股真实可感的文化与经济合力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的“沉浸式”情景小院已演出5000余场次,受众群体达 26.2万余人次,实现景区门票收入910万元,带动餐饮住宿等其他收入5000万元。量身打造的小戏、小剧、小品等,成为景区和乡村旅游的“招牌产品”。

在传统演绎基础上,临沂又借力文旅的商业化、数字化等新兴表达,用技术创新驱动演绎创新,以此不断提升小戏小剧的视听与审美观感。像“水韵琅琊”打造的“夜画琅琊”行进式游船演绎项目,就以东夷和魏晋文化为主题,通过激光水幕、视觉特效、歌舞表演、游船伴游,呈现出“人在船中坐、船在画中游”的唯美场景和沉浸式体验感受。

对临沂人而言,小戏小剧从来不只是一场演出。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,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。在全网流量中,它彻底点燃了这座城市的自信与活力,如同播撒在沂蒙山地的种子,落地生根,蓬勃生长。

“我们将继续以沂蒙精神为核心,创作更多反映革命历史和新时代风貌的作品,加强专业化与群众化融合,注重人才培养,以老带新,鼓励创作,坚持群众演给群众看,保持小戏小剧接地气和烟火气。”陈涛仍在期待,未来小戏小剧还能迸发怎么样的能量与惊喜。

责任编辑:高松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