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提示|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,切勿采食野生蘑菇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10-16 1368

近期降雨频繁,野生蘑菇生长旺盛,误采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,我市已有多人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,毒蘑菇种类包括大青褶伞、肉褐鳞环柄菇等,中毒者轻则剧烈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重则损害肝脏、神经系统,甚至危及生命。为保障公众健康,市疾控中心特别提示: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难以辨别,切勿凭经验采摘或食用,务必遵循“不采、不买、不食”原则,严防中毒事件发生。

野生蘑菇中毒高发原因  

适宜的生长环境       

近期雨水较常年明显偏多,潮湿环境促使野生蘑菇大量繁殖,公园绿地、山林甚至小区绿化带均可能生长毒蘑菇,增加了误采误食风险。  

外形相似 难以辨别      

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菌外观极为相似,如剧毒的“白毒伞”与可食用的“鸡腿菇”外形接近,仅凭肉眼或民间经验无法准确区分。  

毒素稳定 烹饪难破

部分剧毒蘑菇所含的鹅膏毒肽耐高温、耐干燥,常规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,误食后仍可致命。  

毒蘑菇中毒的危害  

中毒类型多样 致死率高

胃肠炎型:潜伏期短(10分钟-6小时),表现为剧烈呕吐、腹痛、腹泻,严重者可因脱水休克。  

急性肝损害型:潜伏期长(6-30小时),初期症状轻微,随后进入“假愈期”(症状暂时缓解),但毒素仍在破坏肝脏,2-4天后病情急剧恶化,导致肝衰竭、多器官衰竭,病死率高达80%。  

神经精神型:出现幻觉、精神错乱、抽搐等症状。  

横纹肌溶解型:肌肉溶解、肾衰竭,致死风险极高。

无特效解毒药 救治难度大

目前,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物,临床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,如早期催吐、洗胃、血液净化等,但严重中毒者仍可能因器官衰竭死亡。  

常见误区与科学辟谣  

“颜色鲜艳的才有毒 朴素的无毒”

错误!白毒伞、灰花纹鹅膏等剧毒蘑菇外观朴素,而橙盖鹅膏等颜色鲜艳的蘑菇却是可食用菌。

“生虫的蘑菇无毒”

错误!昆虫对毒素的耐受性远高于人类,剧毒的鹅膏菌常被虫蛀,但人类食用仍可致命。

“银针、大蒜试毒可靠”   

错误!毒蘑菇的毒素多为生物碱,不会与银器或大蒜发生反应,此类方法无科学依据。 

“高温烹煮可去毒”       

错误!鹅膏毒肽等毒素耐高温,煮沸2小时仍无法破坏其毒性。  

安全防范措施 

严格遵守“四不”原则    

“不采摘”即非专业人员无法可靠鉴别毒蘑菇,切勿冒险采摘;“不购买”即拒绝路边摊、农贸市场售卖的野生蘑菇;“不食用”即家庭聚餐、食堂、宴席等场合严禁使用野生蘑菇;“不轻信”即民间辨毒方法均不可靠,切勿尝试。  

加强重点人群教育   

家长需教育儿童远离野生蘑菇,避免误采误食;农村地区、林区居民、野外作业人员应提高警惕,避免采摘食用不明菌类。  

餐饮单位严把采购关     

餐饮服务单位、集体食堂应严格执行食材溯源制度,禁止采购、加工野生蘑菇,防止群体性中毒事件。  

误食后的急救措施  

立即催吐    

若中毒者神志清醒,立即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催吐,饮用大量温盐水(500-1000ml)后再次催吐,减少毒素吸收,昏迷者禁止催吐,防止窒息。  

尽快就医     

拨打120并明确告知疑似毒蘑菇中毒,前往具备中毒救治能力的医院,转运途中保持患者侧卧位,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。 

保留样本  

携带未食用蘑菇供鉴定,帮助医生精准判断毒素类型;拍摄蘑菇生长环境照片有助于专家鉴定品种。  

警惕“假愈期”     

肝损害型中毒患者可能在症状缓解后突然恶化,即使症状缓解也要持续观察72小时,切勿因暂时好转延误治疗。 

野生蘑菇在我市食用价值不高,但误食毒蘑菇的中毒风险极高,且无可靠辨毒方法,唯一避免中毒的途径就是坚决不采、不食!请广大市民切勿抱有侥幸心理,一旦误食出现不适,务必立即就医。让我们共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,守护生命健康!  

责任编辑:刘炳文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