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陪审员作为连接司法机关与群众的重要纽带,既熟悉司法程序、掌握法律知识,又了解基层需求、贴近群众生活,在网络普法中具备独特优势。山东省2024年完成人民陪审员换届后,队伍规模达27654名,结构持续优化,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占19.48%,企业人员占56.72%,灵活就业人员占19.59%,无单位人员占4.21%,具备基本内容创作与传播能力,为参与网络普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
结合山东省人民陪审员队伍建设实际,其在网络普法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,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优势。
一是兼具法理与民意,具有双维解读优势。山东省2024年换届后,27654名人民陪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82.22%,既具备参审积累的法律认知,又来自企业、社区、新媒体等基层领域。相较于专业法律工作者,陪审员更懂群众语言,能将网络诈骗、数据侵权等案件中的法律条文,转化为“家长里短式”的通俗表达,破解网络普法“专业术语难懂、群众兴趣不足”的痛点。
二是兼具案例与场景,具有精准触达优势。陪审员直接参与案件审理,掌握大量鲜活的山东本土网络法治案例,如电商平台虚假宣传、老年人短视频诈骗等。这些案例自带地域贴近性,可结合不同群体需求定制普法内容,针对电商从业者解读“直播带货合规边界”,面向老年群体拆解“仿冒亲友借款”诈骗套路,比通用普法素材更易引发共鸣,提升网络普法的精准度。
三是公信力与亲和力,具有双重信任优势。人民陪审员作为“司法公正的见证者”,在群众中具有天然公信力;同时其非职业身份消除了公众对“官方宣传”的距离感。在网络谣言、法治误区泛滥的当下,陪审员以“亲历者”身份讲述案件细节、分享陪审感悟,既能增强普法内容的权威性,又能凭借亲和力拉近与网民的距离,有效提升网络普法的传播效果。
为充分释放人民陪审员网络普法效能,结合工作实际,建议从三方面构建落地机制。
一是打造案例转化与分层供给相结合的内容体系。探索建立“陪审普法案例库”,由各地人民法院牵头,定期筛选陪审员参审的网络典型案例,脱敏后形成“案情还原、法律要点、陪审视角”素材包,标注适用群体,如青少年、电商从业者、老年人等,供各级政法新媒体、社区平台选用。司法行政部门也可以组织陪审员制作普法短视频。
二是搭建平台联动与技能赋能相配合的传播载体。鼓励构建特色宣传矩阵,在法院新媒体平台开设“陪审员以案说法”专栏,不定期推送陪审员撰写的案例解读。开展专项能力培训,由司法行政部门组织陪审员网络普法技能培训,重点教授短视频剪辑、直播互动、舆情应对等实用技能,优先培训年轻陪审员及新媒体从业者陪审员,打造“懂法律、会传播”的骨干队伍。
三是健全激励引导与协同保障相联合的长效机制。完善考核激励,将网络普法成效纳入陪审员履职评价体系,对优质普法内容创作者给予相应表彰。由司法行政部门统筹,推动陪审员与网信、文旅部门协作,在“网络文明周”“法治文化节”等活动中设立“陪审宣讲岗”。鼓励各互联网企业,为陪审员普法提供流量支持、技术指导,形成“司法+宣传+企业”协同普法格局。
(作者 博兴县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赵堃)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