岚山农商银行:守住钱袋子,反诈靠自己

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 10-17

“您中了万元大奖,只需先交手续费就能领取”“您的账户涉嫌洗钱,按我说的步骤转账验证”“孩子在学校受伤,急需医药费转账救急”……生活里这些看似“紧急”“划算”的消息,藏着的往往不是“好事”,而是骗子精心编织的诈骗陷阱。

如今的诈骗手段,早已不是“土味话术”那么简单。骗子摸清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软肋,把陷阱伪装成大家熟悉的样子:对想赚钱的老人,推“保本高息”的虚假理财,用“免费领鸡蛋”拉近距离,再一步步骗走养老钱;对找工作的年轻人,设“高薪兼职”的圈套,先收“押金”“培训费”,转头就拉黑失联;对带娃的家长,冒充老师、医生,用“孩子出事”的慌话逼你急着转账,根本来不及核实。他们甚至会伪造公章、仿冒官方APP,连声音都能通过技术合成,让人防不胜防。

其实,再狡猾的诈骗,也逃不过“三不”原则这把“保护伞”。第一,不轻信。凡是“天上掉馅饼”的好事、“突然找上门”的危机,先打个问号——真有万元大奖,怎么偏偏只找你?账户涉嫌违法,官方只会当面或通过正规渠道通知,绝不会让你私下转账;第二,不透露。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密码、手机验证码,是钱袋子的“三把钥匙”,哪怕对方自称“警察”“银行客服”,也绝对不能说,一旦透露,钱可能秒被转走;第三,不转账。只要涉及“转账”“汇款”,无论情况多紧急,一定要多走一步,给孩子老师打个电话、给家人发个消息核实,实在拿不准,直接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,专业人员会帮你辨明真假。

反诈不是某个人的事,而是每个家庭的“必修课”。平时多和家里老人念叨念叨,别让他们被“免费福利”诱惑;提醒身边年轻人,找工作别贪“高薪”,先查公司资质;自己也要多关注反诈案例,别觉得“诈骗离我远”。钱是一分一分攒下的,守住钱袋子,就是守住一家人的安稳。记住,没有“万无一失”的骗局,只有“时刻警惕”的自己!

(通讯员 王淑娟)

责任编辑:张倩

AI小壹

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,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~

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
进入小程序
我要报料

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扫码
移动端评论